我有一个小小梦想,成为一个文字“工匠”。
为什么是文字“工匠”呢?因为越来越喜欢文字了。
为什么说是未来的呢?因为我现在还是“菜鸟”级别。
今天在这里要分享的是我在写文字材料方面的成长之路。
安于舒适圈不求进步的混沌状态
工作之后,到2021年9月之前那几年时间里,我连最简单的“豆腐块”新闻都不曾写,更别说在校内外公开发表文章了。所以,我特别崇拜能写大篇优质文稿的人!
工作以来,印象中,我唯一一个原创作品,诞生于2020年“应征”纪念“川农大精神”2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。我的题目是“最可爱的人”,主题是赞扬宿舍管理二科的保洁员。为了完成任务,也有点投机取巧(因比赛规则有一条:文体不限),写了41行280个字的打油诗。结果,意外惊喜,获得了一个参与奖。
岗位调整迎接多项挑战
2021年暑假前夕,得知将调整到后管处办公室工作,那段时间的状态就两个字:焦虑。
因为我自知基础薄弱、能力不足,有种“如履薄冰”的感觉。如同站在山脚,手握一把钝刀,让我去开辟一条“前进”的小路。都说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我已没有时间了,只能一边“磨刀”,一边“开荒”,一边前行。
2021年暑假,我是在焦躁和充实中度过的。每天下午,安顿好家中小孩后,我开始“抄”别人的作品,抄学校主页新闻,抄其他单位网页上的新闻,抄学习强国平台的文章。为什么“抄”呢?因为我发现只读不容易入脑入心,为了专注地学习,就用“抄”这个笨方法。印象最深的是抄“习近平金句”,虽然只有一句话,抄写了,也圈了关键词,复述时还是说不清楚。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,那一个月,要求自己每天抄写三类作品:如举办会议类、开展活动类、获奖类,等等,从新闻稿六要素的人物、时间、地点、事件、原因和发生过程的“5W1H”开始,通过归纳总结,分析一篇新闻稿是怎样组成的。
2021年9月上岗后,各种任务像汹涌的潮水扑面而来。刚开始的半个月,上班时间全情投入,下班后大脑里仍然时刻闪现工作任务,有虽已过去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妥当的,有需要当天完成的,有需要近期完成的……凡此种种,每天“寝食难安”。特别是在文稿撰写方面,从修改标点符号,修改用字、用词,修改句子开始,深一脚,浅一脚,步步惊心,步步惊喜。
——组合各科室的材料,拟写报告初稿;
——整理原始材料,拟写大标题,提炼小标题,形成新闻稿初稿;
——梳理归纳各科室工作报告,拟写月度工作简报初稿;
——将初稿与修改稿对比,找不同,找相同,找共通点,找升华点,从每一篇稿子中提炼总结写稿方法。
经过几个月沉浸式地多种稿件练写训练,当看到署有自己名字的新闻在学校新闻主页出现时,终于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,比中了大奖还开心。
这些小小的成就背后,是无数前辈文字“匠人”导师的指引、教导、包容换来的。
他们教导我:
首先,敢下笔,大胆写,先完成,再完善。办公室同事常说的一句话,素材越多越好,内容越丰富越好。
第二,谋篇布局。犹如建一栋房子、构思一幅画、著一本书,宏观把握文稿结构。
第三,打磨标题。大标题定主调,小标题提纲挈领。
这些小小的成就背后,是经历了无数次练笔、思考、复盘、总结而得来的结果。
我的成长感悟:
首先,仿写能够比较快看到成效。
第二,修改稿子是提高水平的有效方法。
第三,常练习是保持“刀”不钝的唯一办法。
第四,阅读积累是长远之计。
后勤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,常常是在默默无闻中开展,在悄无声息中完成。后勤人的付出,后勤人的奉献常常不被“看见”。通过文字,通过图片,让后勤人的身影和奉献展现在大众视野,是我们文字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。
加油吧,未来的文字“工匠”们!
(本文摘自李孝华演讲稿)